會員廠商資訊

會員廠商資訊

★★【連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】砸3億讓紙盒重生!「連泰」磨劍13年,終讓紙容器和膠膜分手

發佈日期:2021/07/20

資料來源  2021-07-20 遠見  林珮瑄    報導

圖/連泰紙業提供

紙容器回收人人會做,但要藉此加值變成能源,只有它做得到。連泰紙業耗費13年、燒掉3億元研發費用,終於讓紙、塑膠、鋁箔成功「分手」,連日、德等國的同業都慕名來取經。

從咖啡杯到外送餐盒,這些統稱為「紙容器」的飲料紙盒包、鋁箔包、便當盒和各式紙餐具,已然成為你我日常生活中,最常見的食品包材、餐點盛裝的標配。

近來,因應防疫升級,全台餐飲取消內用、全改外帶,加上部分縣市還一度限水,使得能減少用水的一次性餐具,如紙容器,使用量暴增。

但殊不知,若想將紙容器完整回收再利用,比想像中複雜!

因為要盛裝飲料與食材,得有防水或保溫、隔絕陽光的功能,紙容器必須添加多層的塑膠薄膜或鋁箔製的隔絕層。偏偏要處理這樣的複合式材料,得靠關鍵的分離技術,才能讓紙、塑膠、鋁箔不同材質「成功分手」。

瞄準資源化、能源化雙路徑

環保署統計,2020年,紙容器回收量破17萬公噸,其中有近九成、15萬公噸的回收量,都由位在苗栗縣造橋鄉的「連泰紙業」處理。

「目前,市面上沒有一套自動化設備可完整分離紙容器,我們是土法煉鋼、一步步摸索出來的,」身為全台紙盒回收再生霸主,連泰總經理連文泓驕傲地說,連泰自行研究的獨家系統,連日本、德國等同業都曾跨海取經。

為了要連泰每年投入23000萬研發費用,前後花了13年時間,國內目前雖有三家業者能做紙容器回收處理,但其餘兩家僅能回收紙,尚無法處理塑膠膜。連泰是唯一能將塑膠膜再做成塑膠粒子。

臺灣生質能技術發展協會資深研究員張家驥分析,連泰的優勢,在於成功打造廢棄物的「資源化」與「能源化」兩條路徑,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精神,未來發展備受看好。

他口中的兩條路徑,其一,是針對具市場性、附加價值高的廢棄物,再製成商品,多數業者僅停留在「資源化」的階段。

此外,許多回收處理技術最終仍會產生殘渣和汙泥,「還是被當做垃圾燒掉,」張家驥說。

然而,連泰不惜再投入設備,將這些市場性不足的廢料,轉製為燃料棒,做成固體再生燃料(Solid Recovered Fuel,簡稱SRF),可配合專用的鍋爐或水泥窯使用,能替代燃燒煤、油或天然氣,減少使用燃料。為廢棄物處理開出另一條「能源化」之路。

 

圖/燃料棒。連泰紙業提供

二代主導轉型拚出活路

令人意外的是,如此前瞻型的企業,曾經差點要賣廠關門。背後隱藏著一段二代轉型的歷程。

「九成員工都資遣了啊,100多人只剩下10幾人,庫存的原料和設備都賣掉,資金還是不夠,遣散費是跟員工商量分期付款的……,」連文泓回憶,那年是2005年,這是公司最動盪一年,卻也是蛻變換骨的關鍵年。

其實,1972年,由連家三兄弟共同成立的連泰,早年可說是萬分風光,當時恰逢造紙業巔峰期,主力生產紙盒、鞋盒,業績暢旺。連文泓形容,那時看到造紙機「幾乎像是印鈔機」。但隨著8090年代製造業外移潮,國內小規模紙廠逐步失去競爭力,業績慢慢萎縮。

直到2004年,身為二代的連文泓加入,當時公司已連續虧損10年、累積負債1億多元。正在考慮關門賣廠。豈料,買方只願意出價六成。

圖/連泰總經理連文泓。連泰紙業提供

「價格太低、實在賣不下去,還在苦思該不該繼續撐,」連文泓的叔叔、董事長連萬隆也一度考慮賣掉家族土地繼續拚造紙。

美國加州大學商學系畢業的連文泓心念一轉,教科書上都有教「危機,也是轉機」,不如大刀闊斧裁掉不賺錢的造紙事業,專注於營收占比小、但有獲利的鋁箔包跟紙容器部門,朝向回收再生技術發展。

但,連文泓這也才發現,紙容器回收的學問可多了。那時,國內外既有的設備都只有局部功能,他帶著團隊自行拼拼湊湊,一個、一個流程慢慢研究,終於摸索出一整套系統。

簡單來說,這套系統是先將回收的廢棄紙容器導入水力散漿機,以類似果汁機的原理取出紙容器中的紙漿。剩下的塑膠膜進入浮力分選,利用水的浮力,將回收時混入的鐵、玻璃、小石子等異物挑掉。

接著用化學反應方式,從塑膠膜分離出鋁箔後,鋁箔可做為廢水處理中的廢水處理藥劑。塑膠膜則在高溫熔融後,過濾、抽條、再切粒,化身為一般工業用的射出級塑膠粒。至於被挑出的異物也另有他用,可再進入氣化發電流程。

圖/塑膠粒。連泰紙業提供

過程中使用到的廢水,以沉澱、化學、生物分解等方式,淨化成乾淨的水,再次使用。最後所剩的汙泥,就以氣化的方式轉為可燃氣,用於燃氣渦輪發電;汙泥氣化剩下的飛灰,再用機器壓製成防火磚或各類防火建材。「真正百分百再利用,一點點也不浪費,」張家驥肯定地說。

這些功能前後花了13年、分階段於2018年完成。每年幾乎是把賺的錢再砸下去投資,開發費用累積近3億元,「還好是家族企業,大家不計較、都不分股利,才能一路拚下來。」連文泓笑說。

會如此耗時,也跟產品材質多變有關。比方說,原本市面上塑膠製品以聚乙烯(PE)為主,當使用聚丙烯(PP)的商品變多後,回收處理的流程就要跟著變。幾年後,又有新材質、聚乳酸(PLA)出現,「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,前端材質一有變化,我的設備流程也要跟著改!」連文泓大嘆難為。

圖/汙泥處理設備。連泰紙業提供

 

紙容器再生,造紙大廠跟進

其實,全台整體的紙容器製造量一直是個謎,沒人知道準確數字。

曾有環保團體估算,全台一年紙容器用量可達80億個,但回收量約僅8億個,被外界認定,回收量還有廣大提升空間。

如今,紙容器回收再生的議題,國內造紙大廠正隆和華紙也紛紛關注到。

正隆近年就在竹北廠投資增設「高效率淋膜紙處理系統」,可回收處理紙容器廠的淋膜紙下腳料。而華紙的台東廠,則運用廢紙容器及廢植物纖維容器,再製為紙類產品。

成為紙容器再生專家後,連文泓無時無刻都在想著如何減少廢棄物,最近更特別關注速食店的垃圾桶,他的下一步想找速食業者洽談,打算直接把全台分店的薯條、漢堡的廢棄紙盒紙帶、飲料杯等,統統收進連泰回收處理。

最近就連收到禮盒,一看到滿是不同材質的包裝袋、餅乾袋,連文泓也會忍不住皺起眉頭,「看看這些,有多少是沒有被回收、都直接變成垃圾的?」他反思。

將來的連泰不只是紙容器,可能又會生出新角色,扮演更多廢棄物的重生造物者。

 

TOP